共享充电宝竞争对手太多怎么办?
共享充电宝战火再次燃起。“来电”与“街电”在经历专利拉锯战之后,近日又因来电科技CEO袁炳松曾经在长沙私自拿走竞争对手街电的设备一事引发了双方的口水战。与此同时,从去年年底开始,就有十几家共享充电宝业务宣布停运,从资本市场的“新宠”到快速进入洗牌期再到如今的一地鸡毛,共享充电宝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来电、街电矛盾升级
5月25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就深圳来电科技有限公司起诉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专利侵权纠纷系列两案做出一审判决,判决街电侵犯来电两项专利成立,责令街电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来电共计100万元,街电当场表示不服将上诉。这也是迄今为止,共享充电宝行业最大的一笔专利侵权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8月1日,街电曾就“充移动电源租用设备及充电夹紧装置”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议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请求,在8月10日被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驳回复议请求。
而过去没多久,就有网友在微博爆料,来电科技CEO袁炳松被监控拍到抱走竞争对手的共享充电宝设备。5月30日,袁炳松还发出全体员工内部信,称并不是盗窃,而是要求商家撤机,并将街电机器还了回去。街电方面则回应称:来电科技CEO袁炳松对于街电的污蔑纯属造谣,我们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有媒体统计,2017年3月起,来电科技就有关6项专利技术对街电发起了累计24件诉讼,涉及赔偿金额6600万元。在2017年5月,街电宣布以1亿元的价格购买了有关共享充电宝的3项专利,并在2017年7月,对来电提起了的知识产权诉讼,涉及赔偿金额300万元。围绕来电公司与街电公司之间的专利纠纷,除去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已受理的6件纠纷外,尚有深圳中院已受理的6件纠纷,涉及案件共27件。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专利战并不是新鲜事。2016年7月,来电科技将云充吧告上法庭,该案号称是“共享充电第一案”。同年10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来电科技胜诉。此后亦有多家企业通过专利诉讼,打乱竞争对手市场拓展节奏,提高企业新闻热度。
盈利模式仍不清晰
虽然专利战打得火热,但目前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仍然不明确,从去年年底开始,多家共享充电宝企业陷入倒闭潮。
据统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截至去年11月,包括乐电在内,小宝充电、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河马充电等7家企业均已走到项目清算阶段。其中,成立于2015年1月的乐电是最早入局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企业之一,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已经在2017年10月宣布停止运营,也成为了被曝出的首家倒闭的共享充电宝企业。除此之外,Hi电将员工从原工作城市调至边疆城市,并规定24小时内自费至新岗位报道,三日内若无法到岗则视为“自动离职”。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已经进入竞争的下半场,头部企业已经形成一定的壁垒,小型企业与新进入者难以形成突围。
不过,即使是目前处于第一梯队的企业,成绩也并不如预期。据聚美优品发布2017年财报显示,截止到2018年3月,街电用户总数超过6000万,而2017年3月街电用户数仅过100万,期间街电的用户数量呈现了裂变式增长。然而,激增的用户数并未为聚美优品带来可观的盈利,财报显示,2017年聚美优品全年净利润亏损3698万元,导致亏损的直接原因是街电亏损约1.33亿元,为聚美优品贡献了1%的营收,却带来了340%的净亏损。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2018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目前留存下来的企业中,处于第一梯队的有小电、来电科技、怪兽充电、街电等企业。2017年11月,街电部分城市实现盈利,来电科技连续两月实现盈亏平衡。2017年12月,小电大部分城市实现盈亏平衡,2018年3月,小电确认实现盈利。不过盈亏平衡并不能支撑企业发展,是否有清晰稳定的盈利模式将决定其能否走下去。
数据显示,2017年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突破1亿元,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也仅仅才3.3亿元。2016年中国移动电源市场规模为236亿元。2017年中国移动电源市场规模达287亿元,增长率为仅2%。与其他行业动辄百亿的规模相比,共享充电宝市场显然盘子还不够大。经济学家宋清辉也曾表示,由于盈利模式和用户信息安全的问题,共享充电宝一直饱受争议,共享充电宝的市场前景难言乐观,运营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市场已经容不下太多跟风者,退场只是时间的问题。当务之急,共享充电宝应做好一些增值服务,增强用户和商户的粘性,以延长其生命力。
未来还能走多远
虽然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口水战不断,且盈利模式有待清晰,不过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也并非一片混沌。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未来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发展方向首先是注重重点城市深度运营,拓展产品应用场景,2017年各大共享充电宝企业竞相争夺各大网点,增加自身的城市覆盖数与设备数量。随着设备覆盖数的逐渐饱和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2018年共享充电宝企业会逐步将运营重点转向深度运营重点城市,更注重运营效率而非规模。同时,探索更多的共享充电宝应用场景,而不再局限于小中大的场景分类规则,进一步加深用户使用共享充电宝的意识以及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共享充电宝企业在2017年实现大面积的铺设,与众多商家形成合作关系。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维系好数量庞大的商家关系是一道不得不解决的难题,解决好了,提高用户使用共享充电宝的体验,也形成了企业的竞争壁垒,解决不好,容易带来补贴竞争与恶性竞争,大大挤压盈利空间。
共享充电宝是智能手机的加油站,对于用户来说,即时需要性很强,而不像出行领域需要平台端与司机端的信息连接,壁垒优势更加明显,所以未来共享充电宝市场可存在多家企业,要做好长期竞争的打算。同时,共享充电宝商业模式多种多样,不应只着眼于眼前的生意,广告、流量平台、商家合作促销活动等都有可能成为日后共享充电宝的主要盈利模式。
对于共享充电宝竞争对手多,我们就要多渠道盈利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竞争力,差异化发展。